數字經濟賦能 年輕人站上新職業風口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最近,陳姝含從影視劇編劇轉型成為網絡短劇編劇,在她看來,得益于短視頻平臺發展及流量費用下降,傳統編劇有了新的發展空間。科研之余,26歲的復旦大學博士生羅瑞杰在“元夢之星”平臺上開發了數字地圖,用戶在他設計的地圖場景里完成任務、開拓眼界、瀏覽祖國大好風光。作為數字職業從業者,他希望社會加強對數字職業的宣傳,助力其普及化。
乘著數字經濟的春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事網絡化、數字化職業,一些人稱之為“賽博就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分類完善靈活就業服務保障措施,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數字職業再度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當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對就業發揮了顯著的引領帶動作用,年輕人從事的新職業多與數字化密切相關,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吸納青年就業,借助數字經濟的包容性提升勞動參與率。
一些曾經被認為的“不務正業”,在數字經濟大潮下,“轉正”成了新興職業。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增加了97個數字職業。來自教育部的信息顯示,2023年,全國有6000多所職業學校開設數字經濟相關專業。
“Sora大模型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打開一扇大門,給相關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中青校媒記者、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吳儀希望加大數字化教育培訓和就業幫扶力度,開設更多能夠幫助在校大學生適應數字轉型的課程。
讓陳姝含有些擔憂的是,平時自己在各個城市的劇組來回跑,勞動關系不明晰,可能會遇到不可預知的風險。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關注到數字經濟從業者的急難愁盼,她做客中國青年報《青年茶座·兩會青年說》節目時表示,技術普及、職業多元化、平臺扁平化,為很多年輕人提供了發展空間。數字職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形成了多點勞動關系。與此同時,不能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懸空”。
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許玲認為,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勞動強度的科學界定,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減少新就業形態下的勞動糾紛。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總工會界別提交了《關于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更好增進勞動者福祉的提案》,就勞動者自身發展和權益維護提出建議,指出數字經濟催生出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勞動者自身發展和權益維護還面臨許多新挑戰,數字轉型過程中“去勞動關系化”用工模式給職工權益保障帶來新問題。
對此,許玲建議,在數字經濟推動數字職業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法規,同時配套服務也要跟得上,讓數字經濟發展的成果切實惠及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