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就業》|| 劉海濱,常青:數字經濟賦能高校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的現狀、趨勢與挑戰——基于4萬名大學生的調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簡介】
劉海濱,東北師范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生涯發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常青,東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經濟與管理。
【摘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創造的大量就業崗位,日益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重要渠道。調研顯示,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比例、滿意度和期望度逐年升高,與數字經濟發展形成良性互促的局面。未來十年,數字經濟發展規模增速快、態勢穩,將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千萬級就業崗位需求。當前,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就業面臨供需結構性不匹配、生態建設不完善、部分學生擇業觀念保守等挑戰,需要各方在資源整合、平臺搭建、觀點引導等方面持續優化改進。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高質量充分就業;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
【文本引用】
劉海濱,常青.數字經濟賦能高校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的現狀、趨勢與挑戰——基于4萬名大學生的調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06):10 -17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1]黨的二十大報告做出了“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2]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要求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3]
就業是反映民生和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社會經濟形態變化對就業影響巨大。數字經濟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作為新就業形態的代表,它能夠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日益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4]一方面,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的數字經濟新崗位,對從業者的職業勝任力結構提出新要求,高校畢業生作為高智、高知、高技能群體,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具備較大優勢。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化轉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正視數字經濟就業已經由“選擇題”發展成為“必修課”,是“新就業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必須積極面對的新課題。
一、高校數字經濟就業現狀分析
為全面了解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狀況,課題組開展了專項調研。調研采用網上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參照近三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高校畢業生學校、專業和學歷類型等分布情況,以2020-2023屆高校畢業生為調研對象,分別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典型目的性抽樣原則確定調查問卷和半結構化訪談的樣本。調研歷時2個月,經過數據清洗后,回收4.04萬份有效問卷。在專項調研的基礎上,參照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等20余個國內權威機構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對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狀況歸納如下。
(一)數字經濟發展與高校畢業生就業良性互促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2022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5]數字經濟在提供新增就業崗位和優化就業結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
1.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比例逐年升高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持續釋放,“穩定器”“加速器”作用日益凸顯。隨著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和以互聯網開發、新媒體運營、在線教育培訓為代表的新興職業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增長點。調查顯示,近三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比例為11.68%,并呈現逐年上升發展趨勢(見圖1)。
圖1 近三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比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高校畢業生對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滿意度和期望度較高,選擇在數字經濟就業的原因較為多元
調查顯示,近三年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平均滿意度為88.17%。2023屆高校畢業生有意愿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比例為20.84%。畢業生選擇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就業的主要原因包括發展前景好(55.98%)、專業適配度高(42.00%)和薪資待遇好(36.17%)等(見圖2)
圖2 高校畢業生選擇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原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高校畢業生助力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量高校畢業生選擇到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一方面直接為依托技術研發和創新力的數字經濟新崗位提供高層次勞動力,促進數字產業化;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才涌入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推動了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與傳統產業融合,實現產業數字化。
(二)數字平臺助力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研究發現,眾多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的企業,以平臺生態為載體,整合了資本、項目、人才等創新要素,拓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新空間,提升了從業者職業勝任力與職業素質,逐漸形成了具有推廣價值的特色模式。
1.擴展了就業崗位資源
數字經濟平臺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構建了數字經濟就業創業生態系統,吸納大量高校畢業生就業。數字經濟平臺在三個層面催生了新的工作崗位需求:一是數字經濟企業自身招聘。以阿里巴巴集團為例,2022年有近6000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入職其中。二是平臺帶動高校畢業生創業或通過新就業形態就業。以“數字化管理師”這一新職業為例,目前全國共有70萬名數字化管理師,為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青年提供了就業新空間。三是數字平臺上生態合作商帶動就業。數字企業構建的新實體經濟生態圈包含商家、服務商、物流合作伙伴等,涵蓋上下游制造業、批發業、服務業、金融、物流等多種產業鏈條。以淘寶平臺為例,54.2%的淘寶網店鋪招聘了高校畢業生,平均招聘人數為3.7人。[6]
2.提升了高校畢業生職業勝任力
眾多數字經濟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在三個維度助力高校畢業生提升其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能力。一是企業招聘與入職聯動,打造職前職后生涯發展與職業勝任力提升一體化方案,構建全生態的就業基礎服務。二是企業與高校人才培養聯動,完善數字化培訓、認證、招聘全鏈條服務,形成數字經濟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閉環。三是整合資源,以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為目標,構建了多主體、全要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
(三)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的特征分析
調查顯示,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平臺、崗位和個體三個維度上呈現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1.空間廣闊、包容性強
一是就業空間大。數字經濟打破了時空界限,工作可以被拆分成更多的工序和任務,越來越多的新就業形態逐步興起,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眾多傳統行業的就業帶來了一系列新變化,網紅經濟等產業鏈日漸清晰,直播電商、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市場規模和就業渠道被拓展,新崗位不斷涌現,就業的空間得到極大延伸。二是就業包容性更強。相比傳統就業方式,數字經濟就業的包容性更強,能夠為全社會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各類勞動者提供廣泛且多元的就業機會,也為部分傳統產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創造就業空間,還為在校大學生、殘疾大學生、脫貧地區大學生和低收入家庭大學生等重要群體的就業拓展了渠道。以“外賣小哥”為例,作為“線上勞務交易型”就業的典型代表,數據顯示,在餓了么蜂鳥配送注冊騎手中,77%來自農村地區,通過外賣平臺就業,使其在城市站穩腳跟。[7]
2.崗位靈活、智慧紅利得到釋放
一是就業彈性增加。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多新興的靈活就業創業形態,尤其是依托電商平臺,工作內容、工作崗位、工作形式、雇傭形式靈活多變,數字化使勞動者可以跨越時空限制,遠距離獲得工作機會,形成基于平臺的就業新途徑。對于部分行業而言,這種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彈性化就業方式,意味著更為靈活,甚至是更為高效的就業機會。訪談顯示,有近九成的數字經濟從業者認可電商平臺具有發展成熟、消費群體廣泛,及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優勢,并將這些優點作為職業生涯規劃與決策時的重點參考要素。二是智慧紅利得到更大釋放。數字經濟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了勞動者的創新活力,在短視頻、直播等數字經濟平臺上,生產力被進一步提升,市場創新機會海量涌動,為每一個從業者提供了綻放潛力的機會。與工業時代以釋放勞動力價值為主的人口紅利不同,數字經濟時代激發了人口的智慧紅利,使得從業者的智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地發揮。訪談顯示,數字經濟從業者認為,在工作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創意轉換為價值的成就感,也保持了對個人興趣的追求。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依托廣泛的數字經濟平臺將個人的興趣愛好發展成具有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3.迎合個性、激發潛能
一是滿足個性多元的生涯發展需求。當代高校畢業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其在價值選擇和職業生涯目標上追求個性表達和自我體現,在就業心態上更凸顯個體化和主體性。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業態、新模式等迎合了部分高校畢業生個性多元的生涯發展需求,能夠幫助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工作與生活邊界,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相互契合、相互成就。同時,高校畢業生可以依托數字平臺以靈活性、自主性、即時兌現的工作方式,完成知識的生產、分配、交換與使用,更大程度地迎合其“去中心化”的訴求,滿足其獨立自主性,在流動中探索職業發展方向,適應新的行業產業變化趨勢,開創生涯發展新機遇等。二是有利于激發潛能,發揮個體優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與國家靈活就業政策的出臺,助推了多元化用工需求,孕育了更為豐富多樣的行業與崗位,為眾多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實現夢想的舞臺。2021年,人社部發布《后疫情時代我國青年就業狀況分析》顯示,27.6%的青年人擁有2份及以上的工作,“斜杠青年”占比超過1/4,自媒體成為青年開展副業的熱門選擇。[8]無論是選擇創業的高校畢業生,還是在工作崗位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都有更多機會轉向自己的天賦與特長,成為各個數字平臺中的“斜杠青年”。依托數字平臺,高校畢業生可以發揮個人優勢,找到新的“工作場景”與“職業方向”,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以新的方式實現自我價值。[8]
二、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趨勢預測
課題組根據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傳媒和數字化交易等數字經濟三大組成部分,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用產品分類目錄》中逐一篩選數字經濟產品,并進一步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確定生產該產品的產業歸屬,參照近年來《全國投入產出表》數據,采用指數平滑法、GDP生產法和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對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狀況及其就業拉動潛力進行預測。
(一)數字經濟重點產業、行業發展規模預測
指數平滑法是生產預測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計算指數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對現象的未來進行預測,常用于中短期經濟發展趨勢預測。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St=α*yt+(1-α)St-1
其中,St為時間t的平滑值;yt時間t的實際值;St-1為時間t-1的平滑值;α為平滑常數,其取值范圍為[0,1],預測結果見表1。
表1 數字經濟規模預測(總產出)單位:萬億元
注:置信區間為95%[9][10][1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預測結果顯示,2021-203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總產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預計到2030年,數字經濟規模總產出預計可達83.34萬億元。
GDP生產法是生產角度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常用方法。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和提供的產品與勞務的總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DEVai為第i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TOi,j為我國第i年第j個我國各行業總產出值,ICi,j為我國第i年第j個我國各行業的中間投入量,預測結果見表2。
表2 數字經濟規模預測(增加值)單位:萬億元
注:置信區間為95%[12][13][14][15]
資料來源:本研究課題組根據數據預測估算
預測顯示,2021-2030年數字經濟規模增加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預計到2023年數字經濟規模增加值可達20.74萬億元,增長率為45.34%。
(二)數字經濟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預測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用來預測工業系統或大企業的生產和分析發展生產途徑的一種經濟數學模型,簡稱生產函數。它使用廣泛,在數理經濟學、經濟計量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與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形式為:
Q=AKγL1-γU
其中,Q代表產量,K代表資本投入量,L代表勞動力投入量,為常數,為隨機誤差項,為常數0<<1。以上模型為價值模型,實際預測應用時對t期統計數據可以改寫為:
Yt=AKγt(LtPt)1-γUt
其中,Yt為t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Kt為t期的資本投入,Lt為t期的就業人數,Pt為t期的平均工資。通過變換可以得到:
以上模型給出了經濟增長率與就業增長率的關系,即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關系的預測模型,就業增長率主要根據經濟增長率以及工資增長率來測算。根據上述測算方法,測算出全國數字經濟未來10年就業人數預估結果。置信上、下限為95%置信水平上全國數字經濟就業人數的規模見表3。
表3 全國數字經濟就業人數預測表單位:億人
注:置信區間為95%[16][17][1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預測顯示,2021-2030年全國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逐年遞增,預計到2030年數字經濟帶動就業人數高達4.49億人,數字經濟將成為新型就業崗位的“孵化器”和“蓄水池”。課題組根據近三年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比例和每年數字經濟新增就業崗位數量估算,全國數字經濟預計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見表4。
表4 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人數預測表單位:萬人
注:置信區間為95%[19][20][2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預測顯示,2021-2030年數字經濟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逐年增加,預計到2030年,數字經濟將吸納2834.98萬高校畢業生就業,與2021年相比預計增加1200多萬人。
三、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面臨的挑戰
數字經濟為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局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機遇,但也面臨供需結構性不匹配、生態建設不完善、部分學生擇業觀念保守等挑戰。
(一)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勝任力不足
高校畢業生在規模分布、專業設置、技能結構等方面與數字經濟人才需求之間存在提升空間,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職業勝任力不足問題凸顯。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對于數字經濟就業而言,對自己知識/能力勝任程度評價”時,認為自己非常能勝任的調查對象占比僅為14.67%,認為自己比較能勝任的占比為17.24%,而表示自己不勝任或者非常不勝任的比例合計為48.13%,這表明高校畢業生對自己駕馭數字經濟相關工作崗位的職業勝任力存在隱憂。具體而言,在“需要提升的職業勝任力”中,調查對象列出了亟需提升的主要勝任力(25%以上)包括“網絡以及網絡分析工具運用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創新能力”“交叉學科知識背景”“溝通協作力”“市場洞察力”等(見圖3)。訪談顯示,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大部分就業崗位都以這些職業勝任力的熟練使用為前提,因而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顯。
(二)數字經濟就業生態建設不完善
數字經濟新業態下,部分行業和領域雇傭關系和勞動者身份界限變得模糊,勞動關系屬性趨于弱化。與傳統雇傭關系相比,部分從業者勞動自主性強,工作時間靈活多變,工作場所趨于流動,在工資支付、社會保險等方面也呈現不同特點,對包括政策法規和權益保障等在內的就業生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訪談顯示,多位從業者坦言在就業過程中曾遭受過“不公正待遇”“勞動關系緊張”“安全感較差”等。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在政策扶持、法制建設、勞動保障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導致其對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促進作用發揮還不充分、不完全。
圖3 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亟需提升的職業勝任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趨于保守
數字經濟部分行業、領域呈現出工作薪酬變化幅度大、工作靈活度高、崗位變動頻次多等特點,與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求職時日漸上升的求穩觀念相沖突。加之宣傳不足和社會輿論導向偏差等,可能導致部分學生以偏概全,認為一旦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就意味著“臨時工”“不穩定”“不是正經工作”“收入微薄”等,將數字經濟就業排除在求職清單之外。事實上,數字經濟大多依托前沿數字技術,更新迭代十分迅速,在人才培養環節如果相關內容缺失或滯后,就可能導致大學生對數字經濟就業的認知不足或誤讀誤判。尤其在生涯發展教育相關課程中,無法充分引導學生認知數字經濟就業的巨大機遇與優勢,導致其缺少對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和就業崗位全面清晰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選擇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
四、對策建議
針對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和領域就業的現狀、發展趨勢與面臨的挑戰,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在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也為助推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鏈接數字經濟資源,發揮資源整合作用
政府要發揮自身優勢,宏觀把控高校畢業生與數字經濟企業在規模數量、專業分布和技能結構的均衡性,積極鏈接數字經濟企業與高校,有效搭建校企合作的橋梁和平臺。建議政府相關職能機構定期發布數字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報告,使高校明確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類型,有針對性的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優化,積極開展課程體系改革,提升大學生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的職業勝任力。
(二)完善數字就業生態,搭建完備政策平臺
針對數字經濟就業生態建設不完善,數字經濟就業帶動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相關部門要從政策支持、法治建設、勞動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強數字經濟支持政策,完善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維系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從業者合法權益。同時,建議以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和典型行業高校為承辦機構,建設全國高校畢業生數字經濟就業大市場,打造數字經濟就業新生態。
(三)加強數字就業服務,凸顯數字經濟優勢
政府、高校和企業要多渠道、多形式舉辦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的供需招聘活動,促進大學生與數字經濟企業面對面交流,推動數字經濟就業信息和數據互通共享,降低招聘信息獲取成本,有效提高就業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各主體要組織政策宣講進校園,對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的就業優勢、政府扶持等相關政策宣講到位、釋疑解惑。同時,建立適應數字社會發展的終身學習、就業實訓和生涯發展支持體系等,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形成科學的擇業觀,正確看待數字經濟相關行業、領域就業創業。